心理健康日专家谈青少年抑郁症:症状缓解不是治疗终点 – 新京报

新京报讯(记者 张秀兰)今年10月10日是第34个世界精神卫生日。在抑郁症患者群体组织的2025年世界心理健康日“重拾认知,回归美丽”健康科普活动上,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教授、安定医院儿童精神科高级专家郑毅指出,青少年抑郁症与成人抑郁症的症状不同,青少年患者更难区分。同时,缓解抑郁症状并不是治疗的最终目标;还应充分关注认知和社会功能的恢复。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,具有多种临床症状,包括情绪、身体和认知症状。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抑郁症患者存在认知差异。据达据统计,我国抑郁症患者数量已达4800万,患病率为3.4%,但治疗率只有30%,治疗率也只有50%。抑郁症也逐渐影响到年轻人。根据《中国抑郁症防治指南(2025年)》,我国6~16岁学生抑郁症患病率达到3.0%,12~16岁样本人群检出率较高。郑毅博士说:“青少年抑郁症和成人抑郁症的症状有所不同,成人抑郁症的典型症状是‘三重障碍’:情绪低落、对事物失去兴趣。” 事物、精力不足和疲劳,常常伴有食欲不振和睡眠障碍。”另一方面,青少年患者则只是“易怒”,他们很少叹气或哭泣,但经常会生气、发脾气和逃跑。他们家庭环境差,学习能力差w。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正常发育、学习和社会功能尤其相关。因此,青少年抑郁症的早期发现和干预与成人抑郁症同样重要。 《中国抑郁症防治指南(2025年版)》特别建议所有成年人,包括孕妇和老年人,都应进行抑郁症筛查。甄毅强调,需要更深入的诊断。症状的评估应以筛查为基础,特别要注意患者认知功能的评估。抑郁症的认知症状主要表现为记忆异常和注意力缺陷。另外,抽象思维能力低。还可表现为空间意识下降、手眼协调能力和思维灵活性下降、处理信息的能力下降以及缺乏对自身和环境的认识。围绕一。正如郑毅所言,缓解抑郁症状并不是治疗的最终目的;还应充分关注认知和社会功能的恢复。校对刘宝庆

推荐文章

发表评论

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